“他们不仅能救人救火、飞檐走壁,还能抓蛇摘马蜂窝、破窗取钥匙……”夜幕里,一家商铺老板看着救火后返回的林州市红旗渠消防救援站消防员,赞不绝口。 林州市红旗渠消防救援站,有一群平均年龄23岁的消防员,他们担负着林州2046平方公里灭火救援、山岳救援、水域救援等任务……“其实我们的生活很简单。”站指导员朱彦明介绍,他们一般6点钟出早操,跑步20分钟;8点交接班,检查车辆和装备器材;9点到12点,进行体能、力量、技能、装备训练…… 事实上,他们的生活并不简单:总是向着危险“逆行”。有一次,某高层住户家中突发大火,21岁的队员付子刚毫不犹豫冲进火场,里面浓烟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他和队友搜救20多分钟,直至空气呼吸器因压力过低报警才撤出。正由于他们的逆行,那次高层住宅火灾零伤亡。 对于这些消防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山岳救援。2018年5月3日,太行屋脊有一驴友坠崖。因山高路险,无法确认其具体位置,8名消防员翻山越岭,绕行30余公里搜寻,饿了就啃饼干、方便面,渴了就喝山泉水,徒步搜索10多个小时才找到被困人员…… 消防员不仅是勇敢的“逆行者”,洪水来袭时,他们还是流动“补给站”。2016年7月19日,林州市遭遇罕见暴雨,泥石堵路,桥梁坍塌,通信中断……东岗镇砚花水村成为孤岛。救援站6名青年党员组成突击队,平均每人负重30多公斤,沿山间沟壑和河道前行,徒步11小时后,将水、食物、发电机、被褥和药品等物资送到该村。 悬崖底下,他们是“天降神兵”。2015年3月2日夜里,一辆大巴在林州小虎山盘山公路侧翻坠崖,33名乘客全部从车内弹出,生命危在旦夕。夜间,太行山气温降至零下10℃,15名消防员克服低温、黑暗、地形险峻等困难,利用护栏和绳索,在近70度的峭壁上架设了一条百米“生命线”,将13名幸存者救出谷底。 他们还是“人工挖土机”。去年4月23日,林州市区一施工坑道4名工人被埋压。坑道深近3米、宽不到2米,机械设备无法作业,因怕误伤受困者,消防员赵坤和王士民就跪在地上用手刨土。两小时后,被困人员均被成功救出,二人双手指甲脱落,满是鲜血。 “抓蛇、摘马蜂窝、救家禽、撬窗户,我学到很多了不起的实用技能。”王士民说,他们站平均每周出警20多次,是安阳消防救援队伍中出警最多的队站之一。今年年初以来,他们已经出警423次,抢救被困人员11人,疏散被困人员189人。 在这个站现有的37名消防员中,19岁的陈星延是全队年龄最小的。“我父亲是红旗渠应急救援队的一员,我从小就立志向他学习,成为一名消防员。”他说,一年多来,每当经历危难,只要想到父亲反复讲的红旗渠精神,他就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他还在抖音里记录生活点滴:有跟着配乐擦消防车,有高强度且枯燥的训练,也有紧急出警的日常…… “刚开始当消防员,特别自豪,出次警恨不得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后来变了……”22岁的马景源进站4年,他说,每次出警途中,只要有队员接到母亲的电话,驾驶员就会立即把手机捂起来,然后“骗”母亲说在训练。这是所有队员的默契,不论是谁,当跟家人报平安时,大家总是合起伙来圆善意的谎言。 “人家儿子去部队保家卫国,我儿子当消防员保卫人民!”25岁的郭振坤一直记得母亲这句话,家人的支持让他勇往直前。 在这个站区门口,还有一片“英雄林”。2015年,老队员薛嵘离站前,决定在门口种棵树,他说:“离队一年,树长一寸,离队十年,树长一尺,我走了,树能一直在。”后来,大家都学他,几年后,荒地成了树林,树林变成了供市民休憩的街心公园。 “让红旗渠精神催生更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我们将全力践行‘红旗渠畔火焰蓝,竭诚为民保平安’的誓言。”朱彦明说。 |
- 上一篇:贫困家庭走出博士生 □孙光旭 赵毅
- 下一篇:丰收 □路来森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