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校长 □袁方王天增冯庆超
时间:2020-09-10 07:24:2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今年,我们的老校长张纪功先生,整整一百岁了。

  我们的学校南召一中,是一所1949年建校、1956年才办起高中的位于偏远山区的学校。记得1959年,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入大学,而此后几乎每届都有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而带领大家创造这个骄人成绩的,正是张纪功先生。

  不久前,为了给老校长祝贺百岁寿诞,一群当年的学子自发地在网上建了一个群。群里张校长的学生,年纪最大的已88岁、最小的也步入古稀之年。大家纷纷回忆起张纪功先生呕心沥血育桃李,为发展山区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有的把先生的人格魅力总结为“谦和慈怀、重教修德、惜才唯贤、爱生如子”,有的概括先生一生“教书育人、治校有方、德高望重、虚怀若谷”。一位55年前考入南召一中高中部的同学,说到自己当年第一次听老校长作报告的感觉,用了“振聋发聩、醍醐灌顶”8个字来形容。他说,当时校长鼓励同学们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努力完成好中学阶段的学业时,随口背诵出许多古今名人的励志警句,两个小时侃侃而谈,简直把他给“镇”住了。几十年后,他对此仍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百名改革先锋人物”,其中就有张校长的学生、“王码”创始人王永民。他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敬爱的校长心中的碑》回忆当年。文中写道:“我的故乡南召是一个坐落在豫西伏牛山区的小县,历史上默默无闻,新中国成立后却因出了两名著名的校长而小显名气……一位便是南召一中执校20年的教育专家张纪功校长……”在学子们心目中,张纪功校长就是“一座永远矗立的丰碑”。

  张纪功先生是1950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到南召一中工作的,曾任教导主任、代校长、校长。当时的南召一中选址在一座破旧的寺庙,还有十几间草房,所谓的教学设备就是“旧书一箱,自制仪器一筐”,桌凳全是垒的土台子,寝室则是在地上打的通铺,冬铺稻草,夏铺白沙。当年,学习成绩好或家庭经济相对宽裕一点的孩子都报考了百里外的南阳中学,而南召县中因生源不足则不用考试,只要愿意来上就行。张纪功先生则不管这些,似乎一见到学生就觉得特别舒心,大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豪情满怀、风风火火地全身心投入到了办学之中。

  先生的办学实践,归纳起来就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千方百计调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在每周一次的校会上,他都反复强调说,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德育抓不好就有可能出“废品”和“危险品”;智育抓不好,学生学不到建设国家的本领;体育抓不好,学生身体出了毛病,都有可能成为“次品”。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同学回忆,为了发展学生党员,张校长和县委组织部联系,让学校的十几名入党积极分子每周六参加县委组织部开展的党课活动。为了扩大影响,第一批学生党员的入党仪式由校长亲自主持,他专门组织团委、学生会干部、班级委员及全体老师参加。这样隆重的仪式,让大家异常振奋,既增强了新党员的光荣感,又激发了师生向党组织靠拢,争当入党积极分子的热情。

  记得先生特别注重校风建设。他对校风有很高的期望和严格的要求:浓郁深厚的读书氛围,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清洁安静的校园环境,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他还经常用荀子《劝学》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来说明校风、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他甚至认为“学校的学风实乃校长之风”。所以他处处以身作则,在狠抓教育质量的同时,和师生一道勤工俭学,自己动手脱坯、烧砖瓦,去山里运木料,带领大家建起一排排学生宿舍和一座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去河里背石头垒起了上千米的院墙;修水库向校园引水,栽花木美化校园,改善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他还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特别是通过抓教案、抓课外辅导、抓批改作业,让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在这样浓厚的氛围中,南召一中的教学质量很快便跃升到南阳地区的前列。记得有一年,南阳地区的“高中校长观摩会”更是以创纪录的时长,在南召一中整整观摩了半个月。

  老校长关心老师、爱生如子。在群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回忆起先生关心自己的故事,点点滴滴的诉说,如禾苗对春雨的感念。不久前,一只眼睛已失明的张校长,还在给他65年前的学生写信,了解这位学生及家人的近况。这位“老学生”读着老校长的信,早已是泪流满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十年来,从这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山区中学走出的莘莘学子,遍布大江南北,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各个行业发挥着光和热。而张纪功校长当年的学生们,也都到了古稀之年、耄耋之年。回忆学生时代,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回到了与先生朝夕相处的峥嵘岁月。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