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葡萄酒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到了唐朝时,长安城有很多酒肆,为四面八方的人供应着葡萄酒。于是,唐代的诗人唐彦谦写下了“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的诗句。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闲暇时间品一杯美酒,于是,葡萄酒的市场可谓是非常红火。 在长垣市张三寨镇大堽村,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豫北平原村,走进去却发现厚重有加:孙膑和庞涓曾在此鏖战、酒祖杜康在此长眠……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里有一种叫作“酎”的佳酿。《礼记·月令》载:天子饮酎,用礼乐。酎之言醇也,谓重酿之酒也,春酒至此始成。《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中记载:诸王归国,上特留苍……至八月饮酎毕,大鸿胪奏遣发,乃许之。 外地朋友造访,当地人走亲戚,长垣人往往会带上一两件谢氏酎酒。谢家酿酒,由来已久。清同治十二年《谢氏族谱》载:醴豊酒坊由谢氏始祖谢英始创于明永乐十六年。民国时传承人谢济众思想进步,以酒坊为掩护,成为我党冀鲁豫四分区十七团的地下联络站。解放后谢济众从事教育工作,其子谢林相重新恢复祖传酿酒技艺。 2014年,谢林相之子谢向亚大学毕业后在南方一家大型企业担任高管,其间利用休假时间,通过辛勤努力把祖传酎酒酿造技艺成功申报了长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初谢向亚决心辞去南方优越的工作,回家帮助父亲振兴家族传承600余年的酿酒事业。 酿酒是个体力活,谢向亚几乎整日跟父亲待在酿酒作坊里。夏天天气热,为了凉快赶早生火烧酒,凌晨四点准时起床干活,炎热天气加上锅底火焰的炙烤,衣服粘在身上。 为了让酒坊变成酒厂,谢向亚卖掉了市区的房产和汽车,并迅速调整了思路——从文化入手。他一边跟着父亲学习酿酒技术,一边忙着整理家里留存的散乱的酿酒资料,跑到党史办、县志办、文化局了解相关历史资料和政策。 2015年9月,酎酒酿造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的消息传来,谢向亚喜极而泣。 为了尽快建厂发展,他又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于2018年年底,建成总面积3000平方米、年产能300吨原酒的新厂。组织新厂开工生产、设计产品包装、企业品牌宣传、产品定位、产品销售方案等,全落到他一个人身上,他硬是一个人扛了起来,为此一个月瘦了十几斤。2019年12月26日,酒厂和郑州大学农学院合作,成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 “我喝着自己酿的酒,心里很高兴,日子也是越过越甜。”谢向亚开心地说。 在长垣这片创业的沃土,许多创业者用激情和梦想,继续开创美好的明天。 |
- 上一篇:守好滩田守好绿 □姚德军
- 下一篇:“羊老板”翻身记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