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义市站街镇七里铺村,张孔麓正在黄河滩地上忙碌。他说:“前阵子雨多,二十多亩玉米地泡在水里,深处有半米深。”张孔麓眉头微皱,不停地抹着脸上的汗水。 张孔麓20岁出头,3年前从部队退伍后,便一头扎进了黄河滩地。“我深知创业的艰辛,父亲用半生心血打造了这片滩地‘绿洲’,我要守好滩田守好绿,种好地,多打粮食,这是农民的本分。” 张孔麓的父亲张红周自1998年开始,在黄河、洛河汇流处承包滩地,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400亩。说起对儿子的看法和期望,张红周欣慰地说:“孔麓小的时候很懂事,常常跟着我来田间地头,一身泥巴一身水的,是在滩地长大的孩子,和土地有感情。退伍后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有思路,爱学习,这几年的收成比前些年提高了很多,我也没有以前那么累了。”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简单吃完早饭,张孔麓就和父亲一起去滩地劳作。晚上,披着星光回家。这一坚持就是3年。 春耕秋收,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土地打交道。随着中秋节的临近,玉米棒子也趔开了身子,丰收在望。 张孔麓从玉米地里钻出来时,肩上背了几根钢管,脖子、胳膊到处是划痕。“这些都不算啥,最难的是犁地的时候,一袋100斤的化肥,装到拖拉机上,再倒进播种机,播种机高,口小,倒化肥可不是哗啦一下就倒进去了,装装卸卸好多次。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躺到床上,感觉胳膊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既然选择了在农村创业,在土地上致富,就要坚持。” 有次我到滩地找他,看见他的衣服汗湿在身上,脸红红的,正在弯腰疏苗。年轻人,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这种创业精神值得敬佩。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愿意留在城市,毕竟机会多,可选择的种类多。对此,他笑着说:“以前觉得当农民苦,现在可以操作现代化的机器,省时省力。同时,国家对种粮实施了那么多好政策,我要带头响应国家种好粮的号召,‘小米粒’也有‘大民生’啊!” 今年,张孔麓400亩滩地,不仅种了玉米、花生,还有多种蔬菜。“从原先的亩产200斤到现在的1100斤,滩地越来越像聚宝盆。政府有各种惠民政策,每年还会派科技员深入田间地头,帮我们破解难题。”张红周喜滋滋地说。 张孔麓只是众多年轻创业者中的一员,他很普通,却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张孔麓信心满满地说:“有了粮食,才会有好日子。当农民,很光荣。” |
- 上一篇:在创业“热潮”中奔跑
- 下一篇: 酿造甜蜜日子 □冯暄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