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纺 □李根柱
时间:2020-09-04 06:37:1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篝纺”这个词儿,现在人看到它很陌生,可放到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却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读清代或民国地方志中《列女传》,常常会遇到“篝纺”一词。直白地说,“篝纺”就是妇女夜里纺线时为了节省灯油,就着篝火赶活儿。

  然而,篝纺中所谓的“篝火”,就是点燃一根晒干的蓖麻秆或秫秸秆,或者杀些青蒿(俗称火绳蒿)编成草绳晒干,夜里纺织时点燃,燃出的火头只是一个红点。手摇纺花车带出的微风不断吹亮这个红点,借着这点微光,能看见纺出的棉线一圈圈“上锭”。

  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历史上,广大农村男耕女织,几乎“十户九纺”,纺花织布是妇女终生劳作的主题。妇女们养蚕缫丝,捡柴做饭,缉麻、纺花、织布……日夜操劳,赡养老人,抚育儿女。

  嘉庆版《孟津县志》提到了一个例子。诸生(秀才)李允执死后,其妻王氏年龄不足17岁,“篝灯纺织,以事孀姑”,守寡50年,寿67岁死。篝纺,是她们的生计,一夜一夜,伴一点星火,摇一架纺车,岁月在嗡嗡声中逝去,生命也像那棉线一样纤弱却坚韧。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篝纺还是很多农村妇女常见的劳作方式,不过,多数不再使用那一点“篝火”,而是用了油灯。农村妇女从生产队下了工,吃过晚饭,都要摇动纺车,纺出一锭子线才休息。乡里人将这一锭子线叫“线锥儿”,因为其形状像个圆锥体。记得邻居家一个老奶奶,纺花纺得眼睛看不见了,夜里还要摸索着纺,一晚上能纺三个“线锥儿”,那几乎是一夜不睡熬出的成果。这些“线锥儿”,经过几道工序,缠成“线蛋”,挂到梭子上,又在织布机上经纬交错了织,一根线一根线织成布,成了亲人身上的衣,床上的单子或被面被里。谁家织布机连夜不停响,谁家准是有大喜事了。婆婆赶着给将要过门的儿媳织出几条被子的被面。而新媳妇一进家门,要做的一件大事儿也是纺花织布,要给亲人们做双鞋,做件新衣,象征着新媳妇与家庭成员的同舟共济,也象征着好生活由双手创造。

  时代变了,妇女地位提高了,篝纺那样艰辛的劳动方式现在见不到了,但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磨灭,是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不可或缺的力量。篝纺的火光虽然微弱,却是中国田园诗中的经典,是现代绚丽霓虹灯里依然存在的一种夺目的色素。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