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的可贵之处
时间:2019-02-20 07:48:5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王全书

  杨贵老人走了,半个世纪前带领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崇山峻岭中建成“人工天河”的老人走了。人们以无尽的怀念,仰望着这一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永恒的精神坐标,叙说着杨贵和红旗渠这一图存图强、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讲红旗渠、讲红旗渠精神,都不能不讲杨贵。那么,杨贵身上到底有哪些难能可贵的地方呢?

  杨贵的可贵之处一:“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的人民情怀。新中国成立前,林县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历史上禾枯苗焦、十室九空、人相食的记载触目惊心。缺水,是长期困扰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的症结所在;摆脱干旱缺水的煎熬,是全县父老乡亲的迫切期待。杨贵牢记党的宗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带领县委一班人走村串户,问计于民,林县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条沟,都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足迹。杨贵先后在500多个村庄蹲过点,在1000多户农家吃住过,他既实地考察各村镇缺水的状况,又注意总结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治水经验,进而大胆提出了“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的方案。“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杨贵以造福全县人民为最大政绩,讲出的话掷地有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在当时的条件下,干还是不干、大干还是小干、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经过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的大讨论,杨贵把县委的决策变成了全县干群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困难再大,也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修建红旗渠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就这样,1960年的元宵节,杨贵率领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开进了莽莽太行。

  杨贵说:“只要领导一心为人民,就能赢得万众一条心。”前后十年,杨贵与修渠群众同甘共苦,遇到问题与群众商量,碰到困难向群众请教,领导、群众、技术人员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每一寸渠道、每一孔涵洞、每一架渡槽、每一座桥梁,都浸润着杨贵和全县人民的心血和汗水。3万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基干民兵冲锋陷阵,夫妻并肩,父子同行,老中青三代前赴后继,参加过修渠的林县人达30多万,终于使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悬崖峭壁上横空出世。

  杨贵的可贵之处二:“靠着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的坚强党性。杨贵在带领全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从设想、勘察、决策到施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始终,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坚强党性一以贯之。他敢于顶住浮夸风、实话实说,为建设红旗渠预留了基本的粮食储备,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刮得人们东倒西歪,粮食产量虚报严重;杨贵坚持实事求是,顶住重重压力,既不虚报也不瞒报,始终坚持林县小麦亩产114斤。结果,在不少地方因虚夸而被征了过头粮的情况下,林县除了安排好群众口粮外,还留有3000多万斤的储备粮,这是他们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敢于向穷山恶水开战的重要底气所在。

  杨贵善于拓宽思路,跨省寻找水源。起初,杨贵提出蓄住天上水、挖掘地下水、利用河里水,打了很多旱井,修了几条水渠和三座中型水库,想以此结束林县缺水的历史。1959年的一场特大旱灾,使这些水利设施形同虚设,境内河流全部断流,逼着他们不得不跨省在毗邻的山西平顺县找到漳河这个可靠的水源,解决了红旗渠的源头活水。正是带领干部群众修建红旗渠的生动实践,使杨贵的党性得到了锤炼,提升了他看问题的眼力、辨是非的脑力、谋事业的能力、敢创业的魄力和为人民的定力。

  杨贵的可贵之处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迎难而上”“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担当精神。红旗渠动工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封锁、制裁,期间还经历了“文革”的曲折。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杨贵挺身而出,敢于担当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坚持,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头,敢打攻坚战,迎着困难上,领着全县人民自力更生、勤俭修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没有水泥自个儿烧,没有炸药自个儿造,没有技术干中学,没有水准仪就用一脸盆水和一根管子代替;没有住处,就石洞安身,露天野宿,薅草当被,星辰作窗;没有大型施工器械,就铁锹、镢头、小推车齐上阵;为了节省资金,修渠工具由群众自带,施工器械由群众自制。杨贵为全县上下树立了敢于担当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和一面镜子,形成了担当可贵、担当光荣、为担当者担当、对负责者负责的生态氛围,锻造出有铁一般担当的队伍,使人人愿担当、能担当、善担当,“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宏誓大愿得以实现,创造出了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骄人业绩。

  修红旗渠是在干前人未曾干过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探索过程中的失误难以避免。面对失误、挫折,杨贵不推责、不诿过,勇于承担责任,修正错误,奔着问题整,揪着问题改。这同样是对领导干部胸襟、勇气和格调的考验。工程刚启动时,杨贵提出的是“大战八十天,引来漳河水”的目标。开工不久就暴露出战线太长、物资匮乏、技术力量奇缺、无法统一指挥的问题。一个多月过去了,山上只留下了一个个“鸡窝坑”。杨贵以直面失误的坦荡襟怀,不文过饰非,不推脱躲闪,而是当机立断召开现场会议,公开承担责任、检讨错误,集思广益,调整部署:一是树立长远作战、长期奋斗的思想,原本提出的“大干八十天”的口号是不现实的;二是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由全线铺开改为分段施工。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正是这一重大战略调整,有效地保证了红旗渠建设又快又好地推进。面对困难和挑战,是计较个人名利、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还是敬业奉献、动真碰硬、担当有为,这是检验广大党员干部的试金石。“为官避事平生耻。”杨贵鄙夷那种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着走、碰见困难躲着行的懒汉思想,对“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热衷于当“太平官”的庸人哲学深恶痛绝,以当好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彰显出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

  杨贵的可贵之处四:“行得端、立得正”“群众吃啥我吃啥”的清廉作风。“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是杨贵给修渠干部们制定的规则,并具体化为“五同六定”: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劳力、定工具、定工段。他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所有干部都参加第一线的劳动,任务只能超额、不能拖欠。他和干部们的工作量比群众的大,但口粮标准比群众的低。有一次,杨贵饿晕在工地上,炊事员做了碗小米稠粥偷偷端给他,他非常生气地说:“群众吃啥我吃啥,决不能搞特殊!”他硬是把这碗饭倒进大锅里搅了又搅,和民工们一起分着吃。

  杨贵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廉政建设,在创造水上长城工程奇迹的同时,也打造了一支干净干事的特别能战斗、特别廉洁的干部队伍。他领着县委和总指挥部制定了海量的各类纪律和制度文件,涉及到红旗渠的方方面面,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红旗渠的资料中,有一类资料所占比重很大,就是账单,各式各样的账单,上到地委县委,下到民工小组,每个账单上都盖满了手章、手印,每个数字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所有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见证了修渠人执纪的严肃、严厉、严密、严谨。杨贵在半个世纪前坚持的预防为主、防微杜渐的做法,既体现了预防强于惩处的功效,又发挥了爱护和保护同志的作用,与今天实行的“纪在法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亿元的工程,十年的时间,几十万干部群众参与建设,难以计数的巨量物资,其间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是何等难能可贵的廉政奇迹!红旗渠是一条生命渠,也是一条廉政渠,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典型,是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的典型,还是勤政廉政的典型,是加强党建、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典型。林县的老百姓有口皆碑,他们说:“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党员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就能流成河!”这句话当年用石灰写在了太行山的岩石上,至今仍依稀可辨。杨贵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苦苦挽留,有些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打出“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两袖清风”的横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杨贵老人走了,他给我们留下的无尽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承前人的事业,接续今天的奋斗,实现美好的梦想,书写精彩的人生。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